各位硬件攻城狮们,提到PCIe设计,是不是又爱又恨?它性能强悍,但设计不当分分钟翻车:设备不识别、系统卡顿、时好时坏……这些“玄学”问题,多半是硬件挖的坑。
今天,咱们就抛开复杂的理论,用大白话盘点那些最容易踩的坑,让你的PCIe设计一次成功。
一、先懂脾气,再谈设计:PCIe是“娇贵公子”
把PCIe想象成在高速公路上飞驰的F1赛车:
-
车道(Lane):x1、x4、x8、x16就是车道数,越多越宽,数据流量越大。
-
车速(Gen):PCIe 3.0、4.0、5.0就是限速,每一代车速翻倍。
这位“贵公子”有两个核心需求:路要平(信号质量好),油要稳(电源干净)。设计的所有工作,都是围绕这两点展开。
二、信号完整性(SI):修好“高速路”
这是翻车重灾区,切记以下三点。
1. 差分对:好兄弟,不分离
PCIe用一对线(TX+/TX-, RX+/RX-)来传输一个信号。处理它们的原则是:
-
同步性(长度匹配) :像两人三足跑步,步子必须一致。同一差分对内的两根线长度差要控制在5mil(0.127mm)以内,否则信号无法同步,强度会减弱。
-
一致性(间距恒定) :兄弟俩要靠得足够近,才能抵抗外界干扰。走线间距要均匀,避免忽远忽近。并且耦合电容一般是紧靠发射端。同封装,且位置对称。
-
简洁性(少过孔) :过孔像路上的减速带,会劣化信号。万不得已换层,也要成对换,且过孔数量、结构尽量一致。
2. 阻抗匹配:别让信号“撞墙”
如果终点阻抗不匹配,信号就会像撞到墙上一样反射回来,干扰后续信号。
-
黄金标准:PCIe的差分阻抗要求是85Ω,而非常见的100Ω!务必在投板前与PCB板厂确认层叠和线宽/间距方案。
-
实现方法:使用板厂的阻抗计算工具,通过控制线宽、间距、介质厚度来达到目标。
3. 远离“坏邻居”:做好隔离
PCIe信号很敏感,要远离那些“吵闹”的邻居:
-
开关电源、晶体时钟、其他高速总线(如SATA、USB3.0)都是主要干扰源。
-
布线准则:保持3倍线宽以上的间距,或者用地平面作为隔离带,效果更佳。
三、电源完整性(PI):供好“精粮草”
信号跑得再快,没电也白搭。电源设计不稳,一切归零。
1. 多路供电,一路都不能马虎
PCIe设备通常需要多组电压:3.3Vaux、+3.3V、+12V等。
-
+3.3V:主流PCIe设备标准工作电压。
3.3Vaux:辅助电源,用于提供额外电力支持。
+12V:辅助电源输入,用于承担了PCIe设备(尤其是显卡)的主要功率输出。
-
电压准确,每一路纹波和噪声足够小。
-
核心技巧:在芯片的每个电源引脚旁边,紧贴放置一个0.1uF(100nF)的退耦电容。它就像在 thirsty的CPU嘴边放了一瓶水,能瞬间响应电流需求,稳住电压。引线越短越好!
2. 大电流路径,要“宽广大道”
对于显卡等大功耗设备,12V供电电流可能高达数十安培。
-
电源线要足够宽,参考“1A电流需要1mm线宽”的经验值(具体需计算)。
ps:内层 vs. 外层:同一线宽,内层走线的载流能力约为外层走线的 50%-60%。因为内层走线被介质材料包裹,散热困难。
-
地平面要完整,大电流需要低阻抗的回流路径,破碎的地平面会导致压降和噪声。
四、布局布线:实战中的“兵法”
1. 布局优先序
-
一固定:先放好PCIe连接器和主控制器芯片。
-
二优先:优先规划并走通PCIe差分对信号。
-
三完整:尽快铺上完整、连续的地平面。
2. 黄金检查点(Checklist)投板前,务必逐项检查:
-
所有差分对是否满足85Ω阻抗要求?
-
差分对内长度差是否<5mil?
-
退耦电容是否真的“紧贴”电源引脚?
-
电源线宽是否满足电流需求?
-
PCIe线是否远离了时钟、电源等干扰源?
-
是否预留了测试点?(非常重要,方便后期用示波器测量信号质量)
进阶提示(搞定3.0,挑战4.0/5.0)
当你设计PCIe 3.0以上版本时,信号损耗成为新敌人:
-
板材升级:普通FR4已难堪重任,需要考虑低损耗板材(如Megtron 6、Tachyon高频基材系列)。
-
仿真前置:信号完整性(SI)和电源完整性(PI)仿真不再是可选,而是必备步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