热设计流程

热设计流程分两步:

选用合适结构的热设计

多数热设计的目的是为了散热,也就是冷却,而不是用于加热。所以作者直接用冷却的方式说明(加热设计可参考)。
1)冷却方法的分类有:
①按冷却剂与被冷元件之间的配置关系
a. 直接冷却
b. 间接冷却
②按传热机理
a. 自然冷却(包括导热、自然对流和辐射换热的单独作用或两种以上换热形式的组合)
b. 强迫冷却(包括强迫风冷和强迫液体冷却等)
c. 蒸发冷却
d. 热电致冷
e. 热管传热
f. 其它冷却方法
2)选择冷却方法时,主要考虑设备的热流密度、体积功率密度、温升、使用环境、用户要求等。
注意:
①保证所采用的冷却方法具有较高可靠性;
②冷却方法应具有良好的适应性;
③所采用的冷却方法应便于测试、维修和更换;
④所采用的冷却方法应具有良好的经济性;

 
3)自然散热
当电子设备的热流密度小于0.08w/cm2,体积功率密度不超过0.18w/cm3时,通常可采用自然对流冷却。自然对流冷却是利用空气流过物体表面时的能量交换,利用空气的密度与温度关系(热空气往上走),将热量带走。
在自然散热中,传导、对流、辐射都要考虑。
4)强迫风冷
当电子设备的热流密度超过0.08w/cm2,体积功率密度超过0.18w/cm3时,单靠自然冷却不能完全解决它的冷却问题,需要外加动力进行强迫空气冷却。
强迫空气冷却一般是用通风机,使冷却空气流经电子元器件将热量带走。
5)热阻
当热量在物体内部以热传导的方式传递时,遇到的阻力称为导热热阻。
通常将热流量(功耗)模拟为电流;温差模拟为电压;热阻模拟为电阻。
 
几种降低传热热阻的方法:
6)选择散热结构时,一般准守的流程如下:
①按照传热机理选择散热方式,如选择自然冷却;
②从对流,传导,辐射三大热传导方式中选择合适的结构组成自然冷却。自然冷却的话三种热传导手段都要考虑。
因为各行业对热要求会有很大不同,所采用的主要手段也大不相同。所以建议对比标杆产品,选用合适的热设计结构,是最保险的。这里切记自性心爆棚,随意跨行业选用热设计结构,有利有弊的。
比如标杆产品为什么选择强迫冷却(水冷或风冷),而不是选择自然冷却这种省钱的方式,这是有原因的,切不可随意更改。
理由详见:
①高阶篇:1)标杆产品的拆解和分析(benchmarking)
②阶篇:4.3.3)DFMEA现有设计:预防控制与探测控制
作者会单独开一小节,列举些实例作为参考。

5.2.2 选用此种热设计结构对应的标准

热设计结构能按部就班一步一步设计的严格标准是很少,作者所见的热设计文档资料多为参考性质。
所以设计时需要具体精确到确定热设计结构的细节特征,并在此结构范围下再次细化标准的寻找,直到找到最小特征的标准为止。
如PCB版的热设计,先确定PCB版需要设计,再参考PCB版热设计实例去确认热设计传热机理,及需要对流、传导、辐射哪几种组合,最后依据供应商的标准确定具体尺寸和技术要求,公差等。

5.3 照章办事

5.3.1 耐心解读标准

因为热设计结构的标准不完善,就算是好的供应商提供的标准也很难说是正确完美的,所以通读、理解、梳理这些不完善的标准很需要耐心和专业素养。

5.3.2 作图

材质,尺寸与公差,测试等要求,都是要在图纸上表现。规范的图纸是实力的体现。

5.3.3 热仿真分析

因为纯粹的手动计算的不足,所以有热仿真的技术来替代计算书,越是精密的机械热仿真的要求越高。
还别说,最近作者发现很多公司对热设计仿真都有要求,这是对结构工程师的一个加分项目,可以多学学。
仿真的步骤其实都差不多,但基于流体分析的细节要求,所以有些仿真难度会很高,但也建议结构工程师一开始可以尝试一些初步的热仿真(如单板级以下的)。
热仿真分析范围包括:
①统级分析:着眼于机柜、插箱等整个系统,分析整个系统的流场、温度分布情况;
②单板级分析
给定单板的局部环境,分析单板上芯片的散热情况,以优化器件的布板与单板的接地、过孔等设计;
③芯片级分析
建立芯片的详细封装模型,分析芯片内部的温度分布情况。芯片的模型有物理模型和热阻模型。

5.4 专业化的表现

1)图纸;
一个产品的热设计的图纸包括热传导路径上的所有零件。
2)热仿真分析结果;
审计评审时请检查这两份东西。

5.5 特征优化:书面形式的上升空间

以书面形式表达热结构的优化设计方法,可以写在热仿真分析报告中。
热设计结构的优化方向有:
1)热设计结构各种参数最优化(仿真工程师工作范围);
2)热设计结构方向优化:如将自然冷却变更为强迫冷却(结构工程师工作范围)。

5.6 平时的积累,为第二步做准备

因为没有能一步一步按部就班的设计标准,平时的积累就尤为重要了。
具体理由见对症设计总章节吧,这里就不阐述了。

6. 热设计的实例

这里作者介绍一些热设计的实例,可作为标杆设计的参考。

6.1 PCB板热设计

6.1.1 采用散热PCB

–印制线路板上敷有金属导热板;
–印制线路板上敷有金属导热条;
–印制线路板中间夹有导热金属芯。
导热印制板在设计时要特别注意:由于金属和环氧玻璃纤维板的热膨胀系数差别较大,如胶接不当,可能引起电路板翘曲。

6.1.2 印制板上电子元器件的热安装技术

安装在印制板上的元器件的冷却,主要依靠导热提供一条从元器件到印制板及机箱侧壁的低热阻路径。元器件与散热印制板的安装形式如下图所示。
①为降低从器件壳体至印制板的热阻,可用导热绝缘胶直接将元器件粘到印制板或导热条(板)上。若不用粘结,应尽量减小元器件与印制板或导热条(板)间的间隙。
②安装大功率器件时,若采用绝缘片,可考虑导热硅橡胶片。为了减小界面热阻,还应在界面涂一层薄的导热膏。
③同一块印制板上的元器件,应按其发热量大小及耐热程度分区排列,耐热性差的器件放在冷却气流的最上游(入口处),耐热性好的器件放在最下游(出口处)。
④有大、小规模集成电路混合安装的情况下,应尽量把大规模集成电路放在冷却气流的上游,小规模集成电路放在下游,以使印制板上元器件的温升趋于均匀。
⑤因电子设备的工作温度范围较宽,元器件引线和印制板的热膨胀系数不一致,在温度循环变化及高温条件下,应注意采取消除热应力的一些结构措施。如下图所示。
对于具有轴向引线的圆柱形元件(如电阻、电容和二极管),应当提供的最小应变量为2.54mm,如图5-13a所示。
大型矩形元件(如变压器和扼流圈),应像图5-13b、c那样留有较大的应变量。
 
在印制板上安装晶体管,常使晶体管底座与板面贴合,如图5-14a所示。这是一种不好的安装方式,因为引线的应变量不够,会导致焊点随印制板厚度的热胀冷缩而断裂。
安装晶体管的几种较好方法如图5-14(b)~(e)所示。
 

6.1.3 印制板导轨热设计

印制板导轨起两个作用:导向和导热。
作为导热用时,应保证导轨与印制板之间有足够的接触压力和接触面积,并且保证导轨与机箱壁有良好的热接触。下图是一些典型的导轨结构及其热阻值。
 

6.1.4 印制板的合理间距

–对于依靠自然通风散热的印制板,为提高它的散热效果,应考虑气流流向的合理性。
–对于一般规格的印制板,竖直放置时的表面温升较水平放置时小。
–竖直安装的印制电路板,自然散热时的最小间距应为19mm,以防止自然流动的收缩和阻塞。

发表评论

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