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PCB制造中,耐CAF值(Conductive Anodic Filament Resistance,导电阳极丝电阻)是衡量材料抵抗导电阳极丝形成能力的关键指标。CAF是PCB内部因电化学迁移(ECM)导致的绝缘失效现象,通常表现为铜离子在电场和潮湿环境下沿玻璃纤维或树脂界面迁移,形成导电细丝,最终引发短路或漏电。
一、耐CAF值的关键影响因素
-
基材特性:
-
树脂体系:环氧树脂的吸湿率、玻璃化转变温度(Tg)及交联密度直接影响耐CAF性能。高Tg(如Tg≥170℃)和低吸湿率(<0.1%)的树脂(如无卤素、改性环氧或BT树脂)能显著抑制离子迁移。
-
玻璃纤维类型:开纤布(如扁平玻璃纤维)比传统编织布(E-glass)更致密,可减少纤维间隙中的离子迁移路径。
-
界面结合:树脂与玻璃纤维的粘接强度(通过偶联剂优化)可降低分层风险,阻断CAF通道。
-
-
PCB设计与工艺:
-
孔壁质量:钻孔后的孔壁粗糙度(如毛刺或微裂纹)可能成为CAF的起点,需通过等离子处理或化学去钻污优化。
-
层间间距:相邻导电层间距(如孔到孔、线到线)小于0.2mm时,CAF风险显著升高,需通过设计规则(DFM)约束。
-
表面处理:沉金(ENIG)、沉银等处理可减少铜面氧化,但需避免残留离子污染(如硫化物)。
-
-
环境与使用条件:
-
温湿度:高温高湿(如85℃/85%RH)加速CAF形成,需通过加速老化测试评估材料可靠性。
-
偏置电压:高电压(>100V)下电场强度增大,会加速离子迁移。
-
二、PCB制造过程的CAF管控关键措施
1. 材料选型与优化
-
基材选择:优先选用高耐CAF板材(高TG值的板料比低TG值的更耐CAF,以及一些高耐CAF值的特殊材料)。
2. 设计优化
-
间距规则:不同网络间的孔间距(hole-to-hole)≥0.3mm,线间距(line-to-line)≥0.15mm,内层间距(layer-to-layer)≥0.1mm。
-
叠层结构:避免相邻层平行走线,采用正交布线减少电场叠加。
-
防潮设计:增加阻焊覆盖完整性,避免铜暴露;边缘设置保护环(Guard Ring)阻断迁移路径。
3. 制程管控
-
钻孔与孔处理:钻孔参数优化(如转速、进刀速率),确保孔壁光滑;去钻污彻底清除环氧沾污。钻带资料路径的优化(比如跳刀设计)
-
层压工艺:控制压合温度、压力及时间,避免树脂流动不足导致的微空洞。
-
清洁度控制:制程中严格管控离子污染。
耐CAF性能是PCB长期可靠性的核心指标之一,通过“材料-设计-工艺-测试”全链路协同管控。在高密度、高功率应用中,建议采用“设计余量+高耐CAF基材+制程严控”的组合策略,并结合失效分析持续优化方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