谈谈关于嵌入式软件分层框架

 1

 

为了能够使得产品得到更好的开发速度与以后更好的迭代和移植,框架分层是很有必要的。但如对于中小型项目严格遵循这些原则,势必会消耗过多精力去思考怎么设计系统,这是一个抉择的过程。 

一、框架分层是什么?

 

在嵌入式架构中:一般分为硬件架构与软件架构。这里是嵌入式软件设计,也是大多数人接触的设计。

所谓的分层,也可以理解为模块化的设计,但是框架分层的设计一般会遵循以下几点原则:
    • 每个模块提供的接口要统一,只能增加,不能改。在设计的时候得考虑好兼容性,使用起来麻烦不麻烦等等。
    • 同一级模块与模块之间相互独立,互不影响,不能相互调用,只能调用它下一层的接口
    • 不同模块构成不同的层,层与层之间不能跨级调用
    • 模块中又可以继续分层,可以增减分层,这个需要根据自己的项目需求来进行设置。

一般可以分为:硬件驱动层–>功能模块层–>应用接口层–>业务逻辑层–>应用层

让我们看看这个经典的图,简单了解一下框架分层。

从图中不难观察出,设计都是遵循设计的原则的,层与层之间不能相互调用。
二、框架分层的优劣势

 

1. 优势
    • 单一职责:每一层只负责一个职责,职责边界清晰,不会造成跨级调用,在大型项目中,每个人负责的部分不一样,加快整个项目的开发进度。
    • 高内聚:分层是把相同的职责放在同一个层中,所有业务逻辑内聚在领域层。在测试的时候,只需要测试该领域的层即可,一般不需要考虑其他层的问题。
    • 低耦合:依赖关系非常简单,上层只能依赖于下层,没有循环依赖。
    • 易维护:面对变更容易修改。在平台更改后,如果只是改了驱动,其他层都不需要动,只需要把驱动层给更改,其他层的功能不需要更改。
    • 易复用:如果功能模块变动了,只需升级相应的功能模块,其他的模块不受影响,应用层也不受影响。

如果想要更好地利用这些优势,那得严格遵循设计的原则。

2. 劣势
    • 开发成本高:因为多层分别承担各自的职责,增加功能需要在多个层增加代码,这样难免会增加开发成本。但是合理的抽象,根据自己的项目设置合理的层级是能降低开发成本的。

    • 性能略低:业务流需要经过多层代码的处理,性能会有所消耗。

    • 可扩展性低:因为上下层之间存在耦合度,有些功能变化可能涉及到多层的修改。

有优势也有劣势,需要根据自己的项目需要,进行部分的取舍,如果是中小型项目,可以不需要分层(如果不考虑到以后会迭代的话),或者部分分层就够了,既能利用框架分层的部分优势,也能降低开发成本。
三、一个简单的例子

 

由于主要讨论的是软件框架的分层设计,这里使用STM32cubemx来进行硬件的初始化,尽可能少考虑到硬件驱动的部分。

以一个智能小灯的作为例子:
功能
    • 按键控制小灯的亮度,等级为:0,1,2,3

    • 串口可以观察当前小灯亮度等级

    • OLED也可以观察当前小灯亮度等级

下面就是这个例子的一个简单的图示。

这和例子比较简单,业务逻辑层完全可以去除,直接从应用层调用功能模块层,加快开发进度。

 

最后附上一点点代码,就是关于LED如何进行在不同层进行封装

硬件层
首先看HAL库生成提供的代码,这个就是LED
硬件层,也就是GPIO层,cubemx已经生成了,在stm32f4xx_hal_gpio.c(我用的是F4),以及有相应的GPIO的驱动了,这里不需要我们进行处理。

硬件层驱动层
看LED部分的驱动:

也就是下面的这两个函数

void MX_TIM1_Init(void);
void HAL_TIM_MspPostInit(TIM_HandleTypeDef* timHandle);
/* TIM1 init function */
void MX_TIM1_Init(void)
{
  /* USER CODE BEGIN TIM1_Init 0 */

/* USER CODE END TIM1_Init 0 */

TIM_ClockConfigTypeDef sClockSourceConfig = {0};
TIM_MasterConfigTypeDef sMasterConfig = {0};
TIM_OC_InitTypeDef sConfigOC = {0};
TIM_BreakDeadTimeConfigTypeDef sBreakDeadTimeConfig = {0};

/* USER CODE BEGIN TIM1_Init 1 */

/* USER CODE END TIM1_Init 1 */
htim1.Instance = TIM1;
htim1.Init.Prescaler = 168-1;
htim1.Init.CounterMode = TIM_COUNTERMODE_UP;
htim1.Init.Period = 10000;
htim1.Init.ClockDivision = TIM_CLOCKDIVISION_DIV1;
htim1.Init.RepetitionCounter = 0;
htim1.Init.AutoReloadPreload = TIM_AUTORELOAD_PRELOAD_ENABLE;
if (HAL_TIM_Base_Init(&htim1) != HAL_OK)
{
Error_Handler();
}
sClockSourceConfig.ClockSource = TIM_CLOCKSOURCE_INTERNAL;
if (HAL_TIM_ConfigClockSource(&htim1, &sClockSourceConfig) != HAL_OK)
{
Error_Handler();
}
if (HAL_TIM_PWM_Init(&htim1) != HAL_OK)
{
Error_Handler();
}
sMasterConfig.MasterOutputTrigger = TIM_TRGO_RESET;
sMasterConfig.MasterSlaveMode = TIM_MASTERSLAVEMODE_DISABLE;
if (HAL_TIMEx_MasterConfigSynchronization(&htim1, &sMasterConfig) != HAL_OK)
{
Error_Handler();
}
sConfigOC.OCMode = TIM_OCMODE_PWM1;
sConfigOC.Pulse = 0;
sConfigOC.OCPolarity = TIM_OCPOLARITY_HIGH;
sConfigOC.OCNPolarity = TIM_OCNPOLARITY_HIGH;
sConfigOC.OCFastMode = TIM_OCFAST_DISABLE;
sConfigOC.OCIdleState = TIM_OCIDLESTATE_RESET;
sConfigOC.OCNIdleState = TIM_OCNIDLESTATE_RESET;
if (HAL_TIM_PWM_ConfigChannel(&htim1, &sConfigOC, TIM_CHANNEL_2) != HAL_OK)
{
Error_Handler();
}
sBreakDeadTimeConfig.OffStateRunMode = TIM_OSSR_DISABLE;
sBreakDeadTimeConfig.OffStateIDLEMode = TIM_OSSI_DISABLE;
sBreakDeadTimeConfig.LockLevel = TIM_LOCKLEVEL_OFF;
sBreakDeadTimeConfig.DeadTime = 0;
sBreakDeadTimeConfig.BreakState = TIM_BREAK_DISABLE;
sBreakDeadTimeConfig.BreakPolarity = TIM_BREAKPOLARITY_HIGH;
sBreakDeadTimeConfig.AutomaticOutput = TIM_AUTOMATICOUTPUT_DISABLE;
if (HAL_TIMEx_ConfigBreakDeadTime(&htim1, &sBreakDeadTimeConfig) != HAL_OK)
{
Error_Handler();
}
/* USER CODE BEGIN TIM1_Init 2 */

/* USER CODE END TIM1_Init 2 */
HAL_TIM_MspPostInit(&htim1);

}

void HAL_TIM_MspPostInit(TIM_HandleTypeDef* timHandle)
{

GPIO_InitTypeDef GPIO_InitStruct = {0};
if(timHandle->Instance==TIM1)
{
/* USER CODE BEGIN TIM1_MspPostInit 0 */

/* USER CODE END TIM1_MspPostInit 0 */
__HAL_RCC_GPIOE_CLK_ENABLE();
/**TIM1 GPIO Configuration
PE11     ——> TIM1_CH2
*/

GPIO_InitStruct.Pin = GPIO_PIN_11;
GPIO_InitStruct.Mode = GPIO_MODE_AF_PP;
GPIO_InitStruct.Pull = GPIO_NOPULL;
GPIO_InitStruct.Speed = GPIO_SPEED_FREQ_LOW;
GPIO_InitStruct.Alternate = GPIO_AF1_TIM1;
HAL_GPIO_Init(GPIOE, &GPIO_InitStruct);

/* USER CODE BEGIN TIM1_MspPostInit 1 */

/* USER CODE END TIM1_MspPostInit 1 */
}

}

 

对其进行封装,就是我们想要的Led小灯的驱动了,到时候如果需要,改驱动直接改底层就行了。

void Led_init()
{
    MX_TIM1_Init();
    HAL_TIM_PWM_Start(&htim1,TIM_CHANNEL_2);//启动PWM
}
功能模块层

根据上面的需求要求划分为四个不同等级,同时也需要对LED驱动进行进一步封装,以便满足层与层之间不能跨级调用的原则(到这里是不是发现很麻烦!小项目就不要用啦!)

//ARR计数器设置值为0~10000
#define LED_GRADE_0  0
#define LED_GRADE_1  3000
#define LED_GRADE_2  6000
#define LED_GRADE_3  10000
//设置LED亮度功能
void Led_Set_brightness(int Grade)
{
    if(Grade==LED_GRADE_0)
    {
        __HAL_TIM_SET_COMPARE(&htim1, TIM_CHANNEL_2, Grade);
        HAL_TIM_PWM_Stop(&htim1,TIM_CHANNEL_2);//关闭PWM输出
    }
    else
    {
        HAL_TIM_PWM_Start(&htim1, TIM_CHANNEL_2, Grade);
        __HAL_TIM_SET_COMPARE(&htim1, TIM_CHANNEL_2, Grade);
    }
}

//启动LED功能
void Led_Start()
{
Led_init();
}

业务逻辑层

这里仅仅以启动层为例:

void Start_app()
{
    Led_Start();
}
应用层
基本流程是:启动业务逻辑->读取业务逻辑->处理业务逻辑->显示业务逻辑。
四、总结

 

到这里,一个简单的例子也解释完毕了,通过LED这个简单的例子,已经大概了解到这个设计的复杂了,如果是大型项目,运用起来会很爽,小型的话完全没必要这样分层,太麻烦了,严重减慢开发效率,时间都用在思考如何进行分层才能符合框架分层的原则。

原文:http://t.csdn.cn/OWG8f

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有侵权,请联系删除。

作者:极客石头

在搞事情的路上越走越远。

发表评论

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