非对称与过度渐晕对成像镜头优化的风险

一、渐晕对成像镜头的影响

1.光通量降低

渐晕阻挡了部分视场点发出的、原本能到达像面的光线,导致该视场点的像面照度降低,特别是边缘视场。

2.成像质量(MTF)变化

1降低像差影响:这是设置渐晕最主要的目的之一。通过阻挡边缘光线(这些光线通常携带更大的像差,如彗差、像散、场曲),可以有效提高被保留的中心光束区域的成像质量(MTF),尤其是在边缘视场。这相当于“裁剪”掉了成像最差的部分光线。

2可能引入新的伪像: 如果渐晕边缘非常锐利(硬渐晕),可能在像面上形成可见的阴影边界,尤其是在高反差场景下。软渐晕(照度渐变)通常更受欢迎以减少这种效应。

3改变点扩散函数:被渐晕孔径限制的光束形状会改变PSF的形状和对称性。

3.杂散光控制

一定程度上有助于阻挡部分可能产生鬼影或杂散光的极端角度光线。

二、单边设置渐晕导致子午方向光瞳不对称的影响

1.光瞳形状畸变

光瞳不再是圆形或对称的椭圆形,而是在子午面上偏向一侧(设置了渐晕的那一侧)。光束的有效截面形状发生改变。

2.光线路径偏离

光线“明显偏离”是这种不对称光瞳的自然表现。原本对称入射的光线束被截掉了一部分,剩余光线的中心轴线(主光线)和整个光束重心都会向未设渐晕的一侧偏移。

3.对像差优化的影响(关键问题)

1引入强不对称像差:最大的风险是引入彗差。彗差本身就是一种轴外像差,其特点就是点像不对称(拖影)。单边渐晕造成的非对称光束会严重破坏子午面上光束的对称性,极易激发或加剧彗差。优化算法在尝试校正轴上和弧矢面像差时,可能很难同时补偿这种由结构不对称性在子午面强制引入的彗差。

2优化困难:可能导致像差优化不回来,或者需要付出巨大代价。优化算法需要在被严重截断且不对称的光束条件下工作,可用的“好光线”样本变少且分布不均,找到全局最优解变得极其困难。优化结果可能:

在渐晕区域内勉强达到要求,但性能不稳定。

为了压制子午彗差,牺牲其他视场或其他像差(如轴上球差、弧矢面MTF)。

始终无法消除明显的不对称像差。

3视场依赖性:这种不对称渐晕的影响在不同视场角下是不同的,增加了优化的复杂性。

4.强烈不建议将主要渐晕设置在单侧。

这通常是设计不良或空间限制极端苛刻下的无奈之举,会带来难以克服的像质问题和优化困难。

三、对称性的过度渐晕容易导致敏感的偏心公差

1.原理

当有效光束被限制在一个非常狭窄的区域内,任何微小的镜片位置偏移(偏心、倾斜)、厚度误差或表面形状误差,都会导致这个狭窄光束产生显著的偏移或变形。原本在宽松光束下被平均掉的小误差,在狭窄光束下会被放大,直接表现为MTF下降、像点位移或不对称性增加。

中心偏敏感:光阑前后的元件对中心偏(Decentration)最为敏感。狭窄的渐晕孔径放大了中心偏的影响。

倾斜敏感:同样,微小的镜片倾斜会显著改变狭窄光束的传播角度和落点。

表面不规则度敏感:光束只通过镜片中心极小区域时,该区域内的任何局部面形误差(如小范围的凹陷或凸起)都会对整个光束质量产生不成比例的巨大影响。而在大光束下,这种局部误差的影响会被平均化。

2.像差优化潜力耗尽

过度渐晕虽然可能暂时在软件里让MTF曲线“看起来”不错(因为只计算了能通过的那一点点光线),但这是一种假象。它掩盖了系统本身像差校正的不足。被阻挡的光线携带的像差并没有被真正校正,只是被忽略了。这种设计极其脆弱:

1实际像质差:虽然轴上可能还行(因为渐晕少),但稍大一点的视场,有效光束质量会急剧下降,因为该视场点“好光线”的比例太低。

2无法容忍制造误差:如上所述,制造和装调中的微小误差会轻易破坏这层脆弱的平衡。

3性能不稳定:在不同温度、不同波长或不同光圈下,性能可能发生显著变化。

四、理论基础:优化算法如何工作

光学设计优化(如使用ZemaxCodeVSynopsysOSLO等)本质上是一个多变量、非线性、约束条件下的最小化问题:

1.目标函数

通常是基于光线追迹计算的像差(如RMS波前差、点列图RMS半径、MTF值等)的加权和。

2.变量

透镜的曲率、厚度、间距、非球面系数、材料(有时)等。

3.约束

系统总长、后焦距、边缘厚度、中心厚度、透镜最小口径等。

4.算法

常用的是阻尼最小二乘法(Damped Least SquaresDLS)及其变种。其核心是:

1在当前设计点附近进行局部线性化(计算目标函数对各个变量的偏导数,即雅可比矩阵/Jacobian Matrix)。

2求解一个线性方程组,找到能最大程度降低目标函数的变量调整步长。

3应用该步长,移动到新设计点。

4重复迭代直至收敛(目标函数不再显著下降或达到预设条件)。

五、非对称渐晕如何破坏优化过程

1.光线样本代表性丧失与信息量减少

1“好光线样本变少”:优化算法评估像差(目标函数)需要追迹大量光线(样本)。渐晕(尤其是严重渐晕)阻挡了大量原本会参与计算的光线。

2“分布不均”:非对称渐晕导致通过的光线在光瞳内分布极端不均匀。例如,在子午面上,光线可能只集中在光瞳的一侧(未被渐晕阻挡的一侧)。这意味着算法获取的像差信息几乎完全来自于光瞳的这个狭窄区域。

3后果:算法对整个光束的像差状态感知是片面和扭曲的。它只知道“剩下这部分光线”的像差,而完全不知道“被阻挡的那部分光线”如果通过会有多差(或者,更关键的是,不知道如果结构改变,那些被阻挡的光线是否会变得更好或更差)。优化失去了全局视角。

2.雅可比矩阵(灵敏度矩阵)失真

1优化算法的核心是计算目标函数(像差)相对于设计变量(曲率、厚度等)的变化率(偏导数)。

2这些偏导数是基于当前追迹的光线路径计算的。

3非对称渐晕的灾难性影响:

计算基于局部光线:由于只有光瞳一侧的光线能通过,计算出的像差变化率只反映这些特定光线的行为。变量调整对被阻挡区域光线的影响是完全未知的。

方向性误导:假设一个变量调整(如轻微弯曲一个透镜表面)能显著改善当前通过的光线(集中在光瞳一侧)的像差。算法会认为这是一个好的调整方向。然而,这个调整可能严重恶化被阻挡区域的光线。一旦下次迭代,由于结构改变,原本被阻挡的光线可能变得可以通过(或者新的光线被阻挡),之前“好”的调整方向可能突然导致像差急剧恶化,因为引入了之前被隐藏的严重像差(尤其是彗差)。

优化变得不稳定:算法在“走一步看一步”,但每一步看到的景象(有效光瞳区域和光线分布)都可能因为变量的调整而发生剧烈变化(光线从阻挡变为通过或反之)。目标函数和雅可比矩阵不连续、不稳定,导致优化过程剧烈振荡,难以收敛。

3.引入强约束与可行域畸变

1非对称渐晕相当于在光瞳上施加了一个硬性的、非对称的几何遮挡约束。

2优化算法不仅要最小化像差,还要确保光线不被遮挡(即满足渐晕孔径约束)。

3这个约束极度非线性且非对称,严重扭曲了设计变量的“可行域”(即满足所有约束的设计空间)。

4找到既能改善剩余光线像差,又能保证光线不被阻挡(或阻挡情况不恶化)的设计点变得异常困难。算法容易陷入由这个硬约束造成的局部极小值,或者根本无法找到有效的下降方向。

4.加剧像差耦合与冲突

1光学系统的各种像差(球差、彗差、像散、场曲、畸变、色差)是相互耦合的。校正一种像差可能会影响另一种。

2非对称光束破坏平衡:一个设计良好的系统,其像差在整个光瞳上是平衡的(即使离轴视场不对称,其光瞳内的像差分布也有其内在规律)。非对称渐晕粗暴地打破了这种平衡。

3“拆东墙补西墙”失效:优化算法通常依靠在不同光瞳区域和不同视场之间进行像差平衡(例如,牺牲一点轴上性能换取轴外性能)。非对称渐晕使得算法无法有效地在光瞳的“可见”部分和“不可见”部分之间进行这种平衡操作,因为“不可见”部分完全不可控。算法试图优化“可见部分”的努力,可能无意中把“不可见部分”的像差推向了灾难性的境地,而它自己却不知道。

5.“更好成像质量的可能性”陷阱

1“具有大像差的光线被裁剪,最终获得更好的成像质量可能性更大”在静态观察和理想裁剪下是成立的。如果你能精确地只裁剪掉所有携带最大像差的“坏光线”,留下完美的“好光线”,那确实能提升画质。

2优化过程的动态性挑战:然而,优化是一个动态调整系统结构的过程。问题在于:

“坏光线”是移动的目标:当你改变透镜参数时,光线的路径、携带的像差、以及哪些光线会被渐晕阻挡都在变化。上一刻被阻挡的“坏光线”,下一刻可能因为结构改变而成为“好光线”并进入通光区,或者反之。算法无法稳定地识别和锁定“坏光线”。

裁剪无法精准控制像差类型:非对称渐晕主要进行几何遮挡。它并不能智能地、选择性地只阻挡导致特定像差(如彗差尾)的光线。它阻挡的是空间区域的光线,这个区域内可能混合了携带不同像差的光线。简单粗暴的非对称裁剪很可能在阻挡部分“坏光线”的同时,也阻挡了携带校正信息或对平衡其他像差有用的“好光线”。

阻碍了根本性校正:过度依赖渐晕(尤其是非对称的)来“掩盖”像差,会阻碍算法找到真正能系统性校正像差根源的设计方案。它让设计停留在一个局部区域,该区域通过几何限制勉强实现了剩余光线的低像差,但系统本身的光学矫正能力很弱,且对变量变化极其敏感(如公差分析会揭示)。

结论:在优化算法执行的动态过程中,非对称渐晕会严重破坏算法赖以工作的基础(可靠的光线样本信息和有效的灵敏度计算),使得算法难以稳定、可靠地找到真正优良的设计解。它往往导致优化过程陷入困境,得到的设计性能脆弱且难以制造。这就是为什么在实践中,对称渐晕是更可取且更稳健的方法,它保持了光束的对称性,为优化算法提供了更稳定、信息更完整的工作环境。

六、设计原则

1优先优化像差:应首先通过合理的光学结构设计、光焦度分配、非球面/异常色散材料等手段,尽可能地在不过度牺牲其他性能的前提下校正像差。

2适度、对称渐晕:在优化后期,根据需求谨慎、渐进地引入对称渐晕,作为提升特定视场MTF的辅助手段。观察其对公差敏感性的影响。

3公差分析是必须步骤:任何包含显著渐晕的设计,都必须进行严格的蒙特卡洛公差分析,评估其可制造性和良率。

作者:潘

光学不干,不会白发

发表评论

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