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何选择导热垫片厚度?

1

导热垫片厚度选择的核心逻辑

No.1

核心作用

在电子设备的散热系统中,导热垫片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。就拿电脑的 CPU 来说,当它高速运行时会产生大量热量,如果不能及时散发出去,就会导致 CPU 温度过高,进而影响电脑的性能,出现卡顿甚至死机的情况。而导热垫片就像是一座桥梁,架设在发热源(如芯片、显卡等)与散热器之间 ,其核心作用是填充两者之间的微观间隙。大家可以想象一下,发热源和散热器的表面看似平整,但在微观层面上其实是凹凸不平的,这些凹凸之处会形成空气间隙。而空气是热的不良导体,其热阻极高,就像给热量传递设置了重重障碍。导热垫片的出现,就是为了排除这些空气,构建起一条高效的热传导路径,让热量能够顺利地从发热源传递到散热器,再散发到周围环境中。

其厚度选择可是大有学问,直接影响着 “接触热阻” 与 “材料热阻” 的平衡。如果导热垫片过薄,就无法充分填充发热源与散热器之间的间隙,导致接触热阻增大,热量传递不顺畅,就好像桥梁中间有断裂的部分,车辆(热量)无法顺利通行;而过厚的导热垫片则会增加导热路径的长度,使得材料热阻增大,同样会降低散热效率,好比桥梁建得太长,车辆行驶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能量。所以,只有选择合适厚度的导热垫片,才能实现最佳的散热效果,保障电子设备的稳定运行。

No.2

两大核心影响因素

实际间隙测量:要选择合适厚度的导热垫片,首先得精准测量发热源与散热器间的设计间隙。这个间隙可不是简单的两个平面之间的距离,还得考虑到表面粗糙度导致的不规则间隙。比如,一些芯片的表面可能存在微小的凸起或凹陷,散热器的表面也并非绝对光滑,这些因素都会影响实际的间隙大小。在测量时,我们可以使用专业的测量工具,如千分尺、轮廓仪等,确保测量数据的准确性。一般来说,理想的导热垫片厚度为间隙值的 1 – 1.2 倍,这是因为导热垫片在安装过程中会受到一定的压力而发生压缩变形,预留一定的余量可以保证其在压缩后仍能充分填充间隙。

材料压缩特性:优质的导热垫片需要具备良好的压缩特性,通常其压缩率在 20% – 50% 之间。这意味着在安装压力下,导热垫片能够发生一定程度的压缩,从而紧密贴合发热源和散热器的表面,消除间隙。同时,良好的压缩特性还能避免过度压缩导致弹性失效,保证导热垫片在长期使用过程中始终保持良好的导热性能。以 0.5mm 的导热垫片为例,它适合用于填充 0.3 – 0.4mm 的间隙,在受到压力后,其压缩率在 20% – 40% 之间,能够很好地适应这种较小的间隙;而 1mm 的垫片则更适合 0.6 – 0.8mm 的间隙,压缩率在 20% – 30% 左右 ,可以有效地填充较大的间隙。不同的应用场景和设备对导热垫片的压缩特性要求也会有所不同,我们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。

ThermalLink

2

0.5mm vs 1mm

在导热垫片的选择中,0.5mm 和 1mm 这两种常见厚度,看似仅有毫厘之差,实则在性能表现、安装适配性以及应用场景上有着显著的差异。下面就为大家详细分析一下它们之间的区别。

No.1

热阻表现

根据傅里叶热传导定律,在同等材质的情况下,热阻(R)与厚度(d)成正比,与导热系数(k)成反比,其计算公式为 R=d/(k×A) ,其中 A 为传热面积。这就好比在一条道路上,道路越长(厚度越大),车辆(热量)行驶的阻力(热阻)就越大;而道路的质量(导热系数)越好,阻力就越小。

0.5mm 厚度的导热垫片具有明显的优势,它的导热路径更短,热阻更低。以某款导热系数为 8W/(m・K) 的硅胶垫为例,通过计算可得,0.5mm 厚度的热阻约为 0.0625℃・m²/W,而 1mm 厚度的热阻则翻倍至 0.125℃・m²/W 。在高发热场景中,比如电脑的 GPU,使用 0.5mm 的导热垫片能够有效降低芯片温度 3 – 5℃,这对于提升 GPU 的性能和稳定性有着重要的作用。想象一下,GPU 就像一个高速运转的工厂,产生大量的热量,如果不能及时散发出去,就会影响工厂的生产效率(GPU 性能)。而 0.5mm 的导热垫片就像是一条更短、更顺畅的运输通道,能够更快地将热量运出,让工厂保持高效运行。

相比之下,1mm 厚度的导热垫片存在一定的局限。由于导热路径延长,热阻增加,如果设备内部的间隙不足,比如小于 0.8mm,在安装过程中就容易因压缩过度导致材料密度增加,反而进一步提升热阻。这就好比在一条原本就不太宽敞的道路上,车辆(热量)因为道路被过度挤压而更加拥堵,无法顺利通行。

No.2

安装适配性

安装适配性也是选择导热垫片厚度时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。0.5mm 厚度的导热垫片对表面平整度要求极高,即使是轻微的凹凸,都可能导致局部空缺,无法有效填充间隙,影响散热效果。就像给一个表面不平整的桌子铺桌布,如果桌布太薄,就很难完全贴合桌面,会出现褶皱和空隙。因此,0.5mm 的导热垫片通常需要配合高柔软度(硬度 Shore 00≤40)的材料,以确保能够适应表面的微小起伏,同时避免在安装过程中因受力不均而撕裂。它适合用于精密设备,如手机 SoC、高频内存颗粒等,这些设备对散热要求极高,且内部空间紧凑,需要轻薄且导热性能优异的垫片。但它的施工难度较大,需要进行防静电处理和精准裁剪,以保证安装的准确性和稳定性。这就好比给精密的手表安装零件,需要非常小心和精准,稍有不慎就会影响手表的正常运行。

1mm 厚度的导热垫片则具有更强的兼容性,它可覆盖 0.6 – 1.2mm 的间隙(压缩后),适合公差较大的场景,如工业电源模块、显卡显存等。这些设备的表面平整度相对较低,间隙也较大,1mm 的导热垫片能够更好地适应这种情况。而且,1mm 的垫片机械强度更高,不易破损,在安装过程中的容错率高,即使出现一些小的偏差,也不会对散热效果产生太大的影响。这使得它非常适合批量生产与维护,在大规模的生产过程中,可以提高生产效率,降低成本。就像在建造大型建筑物时,使用更坚固、更宽容的材料,能够更容易施工,并且在后期维护时也更加方便。

No.3

场景化应用差异

不同厚度的导热垫片在实际应用场景中有着明确的分工。在手机、平板芯片以及超薄笔记本 CPU 等设备中,通常采用 0.5mm 的导热垫片。这些设备追求极致轻薄化,内部空间极为有限,同时对散热要求又非常高,需要低热阻的导热垫片来保证热量的快速传递。例如,iPhone 的 A 系列芯片散热以及 MacBook Pro 的 SSD 散热,都采用了 0.5mm 的导热垫片,以满足其高性能、轻薄化的设计需求。在这些场景中,0.5mm 的导热垫片就像是一位小巧灵活的快递员,能够在狭窄的空间里快速高效地传递热量。

而对于台式机显卡显存、服务器电源模块等设备,1mm 的导热垫片则更为适用。这些设备的间隙相对较大,允许一定的表面粗糙度,更注重高可靠性和易安装维护。比如 RTX 显卡显存散热、数据中心交换机模块,使用 1mm 的导热垫片可以更好地填充间隙,确保散热的稳定性,同时方便安装和更换,降低维护成本。在这里,1mm 的导热垫片就像是一位强壮可靠的搬运工,能够在相对宽松的环境中,稳定地完成热量搬运的任务。

ThermalLink

3

如何根据需求精准选择厚度?

No.1

三步选型法

测间隙:精确测量是选择合适导热垫片厚度的第一步。使用千分尺等高精度测量工具,对发热源与散热器接触区域的多个点进行厚度测量,然后取这些测量值的平均值。这是因为发热源和散热器的表面并非绝对平整,多点测量可以更全面地反映实际间隙情况。同时,为了确保导热垫片在安装后能够充分填充间隙并保持良好的弹性,需要预留 10%-20% 的压缩余量。例如,如果测量得到的平均间隙为 0.4mm,那么选择 0.5mm 厚度的导热垫片较为合适;若平均间隙为 0.8mm,则应选择 1.0mm 厚度的垫片 。这样在安装过程中,导热垫片受到压力发生压缩变形后,能够紧密贴合发热源和散热器的表面,有效消除空气间隙,提高热传导效率。

看工况:不同的工作场景对导热垫片的要求也不同。在高发热且精密的场景中,如电脑的 GPU 核心,由于其发热量巨大,对散热要求极高,同时 GPU 核心表面平整度较高,间隙相对较小,因此优先选择 0.5mm 厚度的导热垫片。并且,为了进一步降低热阻,应搭配导热系数≥10W/(m・K) 的纳米硅胶或金属基垫片,这些材料具有出色的导热性能,能够快速将 GPU 产生的热量传递出去,确保 GPU 在高负载运行时的稳定性。而在常规发热且公差较大的场景中,如主板芯片组,其发热量相对较低,表面平整度较差,间隙也较大。此时选择 1mm 厚度的导热垫片更为合适,它能够更好地适应较大的间隙和表面粗糙度,兼顾填充性与成本。推荐搭配导热系数 6 – 8W/(m・K) 的硅胶垫片,这种垫片在满足散热需求的同时,还具有较高的性价比。

查参数:除了间隙和工况,导热垫片的参数也不容忽视。要重点关注压缩形变率和抗撕拉强度。压缩形变率是指导热垫片在受到一定压力后发生变形的比例,一般来说,≤10% 为佳。如果压缩形变率过大,说明导热垫片在使用过程中容易发生过度变形,导致弹性失效,影响散热效果。抗撕拉强度则反映了导热垫片的耐用性,≥2N/mm 的抗撕拉强度可以避免因长期使用导致垫片硬化、断裂。在选择导热垫片时,查看这些参数,确保其符合应用场景的要求,从而保证导热垫片能够长期稳定地工作。

No.2

避坑指南

拒绝 “越薄越好” 误区:在选择导热垫片厚度时,很多人存在 “越薄越好” 的误区,认为 0.5mm 的导热垫片在任何情况下都能提供更好的散热效果。但实际并非如此,0.5mm 的导热垫片虽然热阻低,但它的填充能力有限。如果间隙大于 0.6mm 仍强行使用 0.5mm 的导热垫片,就会出现无法填满间隙的情况,导致空气残留。而空气是热的不良导体,会使热阻大幅增加,甚至可能反增 50% 以上,严重影响散热效率。所以,在选择导热垫片厚度时,不能盲目追求薄,而是要根据实际间隙情况进行合理选择。

警惕厚度公差陷阱:厚度公差是导热垫片的一个重要指标,它直接影响着垫片的安装效果和散热性能。在选择导热垫片时,应尽量选择厚度公差 ±0.05mm 以内的产品,尤其是对于 0.5mm 厚度的垫片,公差要求更为严格。因为 0.5mm 的垫片本身较薄,如果公差过大,就会导致局部接触不良。例如,在显卡核心的散热中,如果 0.5mm 的导热垫片公差过大,可能会出现显卡核心边缘漏压的情况,使得热量无法均匀传递,从而影响显卡的性能和稳定性。所以,在采购导热垫片时,一定要关注其厚度公差,确保产品质量符合要求。

适配表面处理:发热源和散热器的表面处理情况也会对导热垫片的选择产生影响。如果表面比较粗糙,粗糙度(Ra)大于 3μm,那么就需要增加 0.1 – 0.2mm 的厚度补偿,以确保导热垫片能够充分填充表面的凹凸不平之处,有效降低接触热阻。或者选择带玻璃纤维增强层的 1mm 垫片,这种垫片不仅具有较好的填充性,还能提升抗撕裂性,在粗糙表面的应用中表现更为出色。在一些工业设备的散热中,由于设备表面粗糙度较高,使用带玻璃纤维增强层的 1mm 垫片,可以更好地满足散热需求,提高设备的可靠性。

ThermalLink

4

0.5mm vs 1mm 散热效果对比

为了更直观地了解 0.5mm 和 1mm 导热垫片在实际应用中的性能差异,我们进行了一系列的测试。在某 200W 功率的 GPU 测试场景中,我们选用了同材质(导热系数为 10W/(m・K) )的不同厚度导热垫片进行对比测试。

No.1

0.5mm 导热垫片的表现

在测试中,使用 0.5mm 厚度导热垫片的 GPU,在满载运行时温度稳定在 72℃。经过测量,其热阻为 0.1℃・m²/W ,这个较低的热阻值表明 0.5mm 的导热垫片能够有效地降低热量传递的阻力,使热量能够快速地从 GPU 传递到散热器。在安装过程中,0.5mm 的导热垫片在受到一定压力后,压缩后厚度变为 0.45mm,压缩率达到了 10% 。这一压缩率在合理范围内,保证了导热垫片能够紧密贴合 GPU 和散热器的表面,消除了空气间隙,提高了热传导效率。同时,通过专业的检测设备,我们发现其表面贴合度高达 98%,几乎完美地填充了 GPU 与散热器之间的间隙,为热量传递提供了极佳的通道。这就好比在一条高速公路上,车辆(热量)能够以极快的速度行驶,因为道路(导热垫片)平坦且畅通无阻。

No.2

1mm 导热垫片的表现

而使用 1mm 厚度导热垫片的 GPU,满载温度则达到了 78℃,比使用 0.5mm 导热垫片的 GPU 温度高出 6℃。其热阻为 0.22℃・m²/W ,明显高于 0.5mm 导热垫片的热阻。这是因为 1mm 的导热垫片厚度增加,导致导热路径变长,热量传递的阻力增大。在压缩性能方面,1mm 的导热垫片在安装压力下,压缩后厚度变为 0.8mm,压缩率为 20% 。虽然压缩率在正常范围内,但由于厚度较大,在压缩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局部受力不均的情况,影响了其表面贴合度,经检测其表面贴合度为 92%,相比 0.5mm 导热垫片的贴合度要低一些。这就好像高速公路上出现了一些小的起伏和颠簸(贴合不紧密的地方),车辆(热量)行驶的速度就会受到一定的影响,导致 GPU 的温度升高。

No.3

测试结论

从这次测试数据可以清晰地看出,在精密间隙场景中,0.5mm 的导热垫片凭借其低厚度、低散热热阻的优势,能够显著降低 GPU 的温度,为 GPU 的高性能运行提供有力保障。然而,0.5mm 导热垫片对安装精度要求极高,在安装过程中需要非常小心和精准,任何微小的偏差都可能导致散热效果大打折扣。而 1mm 的导热垫片虽然在热阻和温度控制方面不如 0.5mm 的导热垫片,但在常规场景中,它能够适应较大的间隙和一定的表面粗糙度,表现出稳定的性能。同时,1mm 导热垫片的安装难度较低,性价比更优,在一些对成本和安装便利性有较高要求的场景中,具有更大的优势。所以,在实际选择导热垫片厚度时,我们需要根据具体的应用场景和需求,综合考虑各种因素,权衡利弊,做出最合适的选择。

作者:南峰说

HWRD

发表评论

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